建筑文化的“天人合一”观-----于长英

发表时间:2017/07/19 00:00:00  浏览次数:4835  

建筑文化的“天人合一”观

作者:于长英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由来已久。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,“天人合一”的观念带有根本性。天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,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,把乾卦列为第一位,乾为天,把天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上,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天的推崇。

夏商以后,天被认为是有意志、有人格的最高主宰。对这种主宰的崇拜,就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。“天人合一”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相联,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。

《周易大传?文言传》有云“夫天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,先天而天弗为,后天而而奉天时。”这种承天命、顺天意的心理更是被统治者利用,他们将作为统治人民的合法基础。《周易》又有云“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”的原则。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。

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,主要包括:宫殿、宗庙、公府、馆榭、地下宫室、离宫、坛、祠、警鼓台、舞台、观景楼阁等。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,但始终流露着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。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——热爱自然、尊重自然,建筑镶嵌在自然中,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。 
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,表现在城市、村镇、宫殿、陵墓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,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。

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,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。安徽歙县棠樾村为一个典型的例子。棠樾选址,符合风水所谓“枕山、环水、面屏”的原则。它以富亭山为屏,面临沃野,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,周围树木茂盛。棠樾族谱有诗云:“遥想棠阴清昼永“(《玉篇》“楚谓两树交阴之下曰樾”这正是这个村落名字的由来,又“此处山川之胜,原田之宽,足以立子孙百世之业”。这正是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。棠樾人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当中,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分子。这种利用自然,尊重自然注重风水的做法,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筑观的体现。

天象数字在建筑中应用最多、最典型的可以北京天坛为例。天坛建成于永乐十八年(1420),当时天地合祭,故名天地坛。明嘉靖九年(1530)在北郊另建方泽(地坛),才改名天坛。 
古代十以内的偶数称为阴数。奇数中的一是太极,三才是奇数之始。天坛几何尺寸严格采用阳数,象天地人之三,故阳爻称九。祈年殿运用天数和象征性数字处有殿高九丈九,屋檐三层,裕谷坊三层,殿顶周长三十丈(象征一个月三十天),外层十二根柱子(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),中层十二个柱子(象征一年十二个月),外中二层二十四根柱子(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),最内藻井下四根龙井柱(象征一年四季),全部柱子二十八根(象征二十八宿);殿顶四周三十六根枋桷(象征三十六天罡);墙东门外有曲折走廊七十二间(象征七十二地煞)。天坛这一组天象数据和构成的完美的建筑艺术形象及其园林空间,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学的深远影响。


总的说来,“天人合一”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,是古人的伦理观、审美观、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。

查看评论[0]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