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氏的演变---------于长英

发表时间:2017/07/20 00:00:00  浏览次数:4597  

姓氏的演变

作者:于长英
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姓氏也在不断演变。人类在原始的游群时代、母系氏族时代、乃至上古的五帝(父系氏族)时代,姓与氏不仅可以分支,也可以重新命名,即是姓也不是全由后人传承。只是到了战国时期,姓与氏才逐渐合一,至汉代,大多数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。

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,姓改为从父,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。后来,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,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、手段便产生了。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。姓和氏,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,是文明的产物。

商周以后,由于人口增多和社会的发展,我国的姓氏渐渐多了起来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这些姓氏经过进一步的分化、发展、演变,就成为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姓氏。如果对这些姓氏逐一进行研究,就会发现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发展的历史,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源流。不过,若把这些姓氏放在一起研究,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是由国名演变而来的,有些是从官名、地名等发展而来的,有些则是历史上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号或者改姓等而来,原因较多,情况不一。

姓氏合一导致中国人名字结构的变化,使中国人的名字在秦汉时代就已定型,至今未变。先秦时代,人(主要是贵族)有姓以记血缘,有氏以记家族,因此,先秦时的名字是由姓、氏、名(字、号)三部分构成的,而且在具体的称呼中,姓、氏、名(字、号)三部分的顺序并不一致,有时又字、名并举,字在名前。但到姓、氏合一之后,以上三部分结构就演变为姓、名(字、号)二部分结构了,姓名结构一般为姓在名先或姓在字先的形式,且名、字一般不并举。战国时出现的这一姓名组合形式到秦汉时代就完全稳定下来了,之后,历经二千年的历史风雨却未有任何改变,而且,一些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也逐渐推行了此种姓名体制,采取了汉姓汉名。
    姓氏合一还导致了新的表示家族地位高低手段的产生。本来,在先秦时代,姓标志血缘,而氏则体现了家族的权力、地位,因此也就体现了家族等级地位的高低。战国时代之后,旧的以土地占有为基础的封建世袭制度虽已崩溃,但新建立起来的专制制度仍是一种等级制度。秦、汉之后,虽没有了公卿大夫士、公侯伯子男之类的等级差别,但社会上仍存在着士与庶、主与奴、官与民、城与乡等的差别,人与人之间仍存在着基于财产、名望、血统等之上的贵贱高低之分,这些等级差别必然要以一定的符号象征系统的表现出来

查看评论[0]文章评论